公司主要是做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大多数都用在锂/钠电池的制造,并主要使用在于电动汽车、电动二轮车、储能设备及电子科技类产品等领域,核心产品有NCM811系列、NCA系列、NCM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的正极材料,纯用系列及掺混系列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及聚阴离子多系列的钠电正极材料和三元前驱体。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新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全球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的高镍及超高镍系列新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头羊。近年来,随着麒麟电池、大圆柱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量产上车,公司的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持续提升;固态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300750)、卫蓝新能源等国内外40余家电池及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配套的电池产品已应用于计算机显示终端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的三元正极材料具备容量高、界面稳定、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获得行业头部客户充分认可,报告期内出货量稳定增长。同时,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加速导入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客户结构一直在优化,2024年上半年,海外客户销量占比17%,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6个百分点。此外,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在持续扩大高镍材料竞争优势和市场版图的同时,围绕主业开拓创新,打造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并应用于四轮车、两轮车、储能和消费等领域;新一代低成本产品开发亦取得阶段性进展,并获得计算机显示终端认可。混用体系已完成国内两款车型的工信部备案,纯用体系亦获得海外电芯客户定点认证,报告期内出货量快速提升,同比增长超160%。钠电正极方面,公司保持层状材料稳定量产的同时,还开发出行业领先的聚阴离子钠电正极,其性能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综合性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已正式量产并获得知名客户的扩产需求。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4年1-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564.2万辆,同比增长21.5%,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285.4GWh,同比增长23%。受益于终端市场需求的增加,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经营产品销量5.4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8.17%,其中高镍产品销量共计5.27万吨,同比增长16.82%,国内市占率39%,全球市占率20%,均居行业首位。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8.88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7.79万元;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724.16万元,二季度经营情况好转,扭亏为盈,二季度归母净利润4,751.95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全球化布局全方位推进,海外客户占比逐步提升。韩国全资子公司JS株式会社一期2万吨/年产线已全部完成技术改造,并通过了多家日韩大客户的审厂认定,成功进入供应白名单行列,预计三季度逐步开始大规模批量供货;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建设进展迅速,建设资金全部完成ODI出境,海外潜在客户开发稳步进行。北美办事处进入稳定运营期,基本完成了北美全地区的选址论证工作;同时,欧洲工厂布局亦完成收尾工作,后续将真正开始启动投建工作。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于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依靠突出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并购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围绕锂/钠电池材料前沿进行技术布局,主要核心技术覆盖锂/钠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资源回收以及固态电池相关材料,包括超高镍(Nimol%≥90)正极材料生产技术、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技术、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生产技术、正极材料气氛烧结技术、高电压单晶材料生产技术、前驱体共沉淀技术、NiCoMn金属回收技术等。公司正在持续改善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高电压镍锰、富锂锰、补锂剂的制备技术。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培育发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下一代超高镍产品、多元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二代磷酸锰铁锂均已实现规模化稳定制备,小批量供应包括动力电池、半固态电池、3C等领域的国内外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完成96项专利申请,获得83项专利授权。公司现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达1057项,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达531项。公司的专利布局涉及中低镍、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等重点产品,还包括固态电池材料、尖晶石镍锰正极、富锂锰基正极等前沿产品,覆盖了工程装备、检测、回收,以及极片、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2024年3月,公司获得了ISO56005知识产权体系国际标准的3级认证,是行业第一家获得认证的企业。公司将围绕全球发展规划,对创新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实施全面保护,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规避和化解,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全球化企业。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研发人员数量增加,研发费用同比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保持良好态势,正极全系产品出货持续增长,同时,公司海外客户开发进展顺利,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上半年,海外客户销量占比17%,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2023年四季度,受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出现阶段性亏损。报告期内,公司深耕精细化经营管理,强化提质增效,自3月起,经营情况已迅速反转,实现扭亏为盈,二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752万元。随着客户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海外工厂达产率逐步提升,公司下半年经营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机遇,公司基于海外布局的先发优势制定了全球化战略。报告期内,公司加速了在韩国地区的正极、前驱体等项目的建设进程,同时完成了北美子公司注册和欧洲首个正极项目的布局。根据鑫椤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为47.9万吨,同比增长1.9%。公司上半年三元正极材料销量5.3万吨,同比增长近17%,在全球三元正极领域市占率达11%,继续蝉联榜首地位。二季度,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2.65万吨,同比增长37.4%,远超行业增速。报告期内,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国内市场份额近40%,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2024年上半年,随着麒麟电池、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公司在高镍和超高镍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公司的9系超高镍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并稳定供货,累计销量1.2万吨,占比近25%。公司上半年净利润2,312万元,其中前驱体、锰铁锂、钠电等战略性业务投入超9,000万元,上述战略性业务上的坚定投入,帮助公司实现了战略布局和客户卡位。剔除战略性业务投入后,三元正极业务上半年盈利1.2亿元,下半年随着韩国产线逐步放量,三元正极业务盈利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前驱体业务坚持以研发致胜,充分依托公司在正极材料行业的优势,在产品全系列研发、国内外客户开发、国际化布局等方面取得进展。销量方面,上半年三元前驱体材料销量同比增长11%,单月出货量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通过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开展了高镍、超高镍、中镍高电压、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镍锰二元等多元化前驱体材料研发。其中,重要国际客户的高镍、超高镍产品进入量产认证阶段,国内产线已通过国际客户审核,海外产线进入实质性改造阶段。磷酸锰铁锂液相前驱体低成本、高性能新工艺取得技术突破,实现批量出货。2024年上半年,磷酸锰铁锂需求逐步扩大,公司上半年出货达到2023全年出货总量,同比增长166%,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客户方面,一代EV产品掺混三元方案在客户端锁定规格并实现首批量产,同时磷酸锰铁锂纯用方案完成头部客户定点,竞争力在国际市场领先。技术方面,低成本、高性能固液一体化产品上半年完成验证,预计下半年实现全面量产。产能方面,固相1万吨产能项目建设完成,同时完成韩国2万吨产能建设的论证,预计2026年实现海外量产。钠电方面,公司坚持推进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两条技术路线的产业化进程,保持对普鲁士类和硬碳材料的技术研究,实现对头部客户的项目卡位。其中,报告期内我司聚阴离子材料在压实、容量、加工性等众多产品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获国内外头部客户验证认可,并获得知名客户的扩产需求。层状氧化物方面,利用专有的一体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同时完成165Wh/kg以上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并小批量交付知名客户。报告期内,凤谷回转炉业务在三元正极、磷酸盐正极和前驱体的量产应用上均取得了突破,大型陶瓷回转窑在高镍正极的量产验证初步完成,预计将在下一代量产线上应用。为钠电产品自主开发设计的一体化工艺独有装备也完成了中试认证,该装备将有效降低钠电的制造成本。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磷酸铁锂电池及三元电池关键材料的升级迭代,迭代方向主要为低成本、高性价比及超高性能产品的持续开发。在低成本、高性价比产品技术领域,首先,公司在LMFP低成本加工制造工艺与压实密度提升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技术突破;其次,在钠离子电池低成本层状氧化物正极、硫酸铁钠正极、普鲁士白正极、补钠试剂等方向正在配合客户进行技术持续升级;此外,公司在一体化工艺中低镍产品、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开发性能持续领先,测试规模已达吨级水平;在超高性能产品领域,目前公司超高容量三元正极、全固态三元正极在部分电芯客户端已进入中试验证阶段。围绕上述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公司进行了广泛的专利布局,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专利累计申请总量已达1057项,其中发明专利累积申请总量532项,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达531项,行业领先。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96项专利申请,获得83项专利授权。2024年3月,容百科技获得了ISO56005知识产权体系国际标准的3级认证,是行业内第一家获此认证的企业。在产线新工艺方面,公司自主设计的全球领先千吨级大产线,可以大幅提高单线产能和降低材料制造成本。目前,该产线设计已经在韩国忠州二期正极基地应用。欧洲基地产线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最新的量产工艺,设备自动化和产线数字化进一步升级,预计将继续提升产线的综合效率,进一步增强海外产能的综合竞争力。韩国工程项目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保证全球开拓的顺利实施。制造管理组织变革成果显著,通过建立专业化创新经营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生产管理系统的创新,向所有制造基地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正极、前驱体量产工艺实践创新,产线装备改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已形成抽屉化材料工艺技术和二十万吨级量产装备经验库。公司以国际客户高质量要求为目标,快速推广和提升海外基地产线品质控制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正极材料品质管理体系;以黑灯工厂为目标,推广MES/MOM、LIMS、APS等信息系统使用,提升材料制造数智化水平和运营水平。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上半年重点开展了中国与韩国团队文化融合工作,韩国正极工厂作为容百首个海外大型制造基地,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海外开拓综合管理团队。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与核心供应商深化战略合作以及渠道开拓,在镍钴锂和前驱体等原材料方面更好地应对了市场波动。锂方面,创新采购模式,通过联动矿商、加工商、使用方等各环节实现低成本采购,同时把握锂市场资源交易机会,实现数万吨级的锂辉石采购加工贸易一体化业务;镍方面,已全面建成镍钴中间品、回收料循环与硫酸盐产品采购组合,通过灵活采购降本,持续推进与主流镍资源企业投资合作等方式提升长期成本竞争力;前驱体方面,与核心供应商发挥协同优势,开拓全球头部客户成果突出;回收方面,通过供应链整合模式拉通下游客户和加工环节,实现废料闭环合作。此外,公司以韩国基地为起点,在满足美国IRA(《通胀削减法案》)和欧洲电池法案的原材料供应链方面提前布局,并已取得较大进展。),阐述了受关注外国实体的最终定义及相关解释。公司的子公司载世能源,是基于韩国法律注册、独立运营的法人实体;同时,载世能源在韩国(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忠州自主拥有2万吨产能正极产线万吨在规划的正极产线。参照最终规则的规定,载世能源已被明确认证为不受关注实体(非FEOC)。韩国工厂整体规划10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和2万吨/年磷酸盐产能,并配套8万吨/年前驱体产能。其中,一期2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已经完成建设,产量持续稳步提升;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的建设进程已过半,该产线建成后有望成为韩国最大产线年底完成建设;前驱体EMT厂区产线改造基本完成,年内将匹配海外客户出货;磷酸盐完成韩国2万吨/年产能建设的论证,预计2026年实现海外量产。公司通过投资并购手段开展欧洲工厂选址布局,目前已完成英国JOHNSON MATTHEY BATTERY MATERIALS POLAND公司波兰工厂的收购,并开始进行首期2万吨项目建设。项目原有厂区面积广阔,厂房、实验楼、公辅配套等基础设施完整,环评手续完备,可大幅加速我司的建设进度,有望在2025年底前率先完成首期建设。同时,该项目已具备完善的电力设施及电网连接,项目周边可建设风电光伏,最终实现100%绿电供应。公司已完成北美子公司注册工作,北美区域工厂选址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完成多轮选址筛选并与重点区域政府接洽推动。报告期内,公司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方面,2024年上半年,海外客户销量占比17%,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海外客户拓展加速,上半年针对海外客户送样223次,同比增加41%,并与SK On等全球知名电池企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海外销售机会大幅增加。此外,公司韩国正极工厂已通过多家国际客户审核,韩国前驱体工厂通过了客户认证审核,6系、磷酸盐、钠电和固态等产品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预计下半年,随着海外产能的释放和国际客户需求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客户结构将持续优化。公司自上市以来,从一个实体经营企业升级为产业投资经营集团。2020年,公司通过组织变革,成立事业部,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更加灵活地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激发组织活力。2023年,公司业务进一步发展,通过三体系改革,构建专业化、平台化、流程化的组织,强化市场、研发、交付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了组织的协同效率。今年上半年的改革是组织的进一步升级,构建极简组织,建立了更加紧密的高层管理团队,优化了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流程,提升决策效率,更好的服务和响应客户需求。同时,强化事业部的授权和经营主体地位,加强区域管理和跨文化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组织效能。本次组织变革,为构建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产业集团,支持公司战略落地,打下坚实基础。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正极材料的销售,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锂盐、镍盐等,2024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27.79万元,同比下降97.29%,受锂盐价格波动影响,以及公司加大在新材料及前沿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影响,公司利润下滑。若后续宏观经济、原材料价格、市场竞争程度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公司不能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则公司可能会存在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及制造的工艺技术升级。动力型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市场对产品性能、品质要求极其严格,持续保持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研发并制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行业竞争所带来的核心技术泄密、技术人员流失可能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如果未来动力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核心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而公司因研发人员问题、技术储备问题等导致不能保持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将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十分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密、研发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保证各项研发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通过对核心技术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和工作岗位隔离制度、对专有技术资料信息严格监管、与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签订技术保密协议等方式,保障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为镍盐、钴盐、锂盐,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原材料成本占三元正极材料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由于原材料端处于供需错配的修复阶段,公司面临较为复杂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问题,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突发性事件也会导致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动,对公司稳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风险。一方面,公司基于新一体化战略,与上游供应商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业投资等方式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提高上游供应的稳定性并降低供应成本。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专业化的加工贸易平台容百商社,借助此平台能够与上游供应商有效开展贸易、加工和投资活动,使得公司供应链体系不断地得到完善并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玩家众多且仍在不断增加,可能会出现竞争加剧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另外,随着终端需求的不断调整,正极材料企业可能面临终端技术路线变动导致的现有产能需求减少的风险。对此,公司基于行业增长的预期、终端应用的反馈及海内外下游客户的需求情况,经过充分、科学缜密的论证,审慎、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国内外产能,目前公司已建成正极产能20余万吨,新产线正在进行爬坡和转固,产能建设进度符合预期。同时,公司将加强制造和销售人才的储备与培训等工作,加强自主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前沿技术储备,以降低终端技术路线变动带来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加速落地,跨国多基地运营涉及的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逐步延长、组织人员背景愈加复杂,公司从一个中韩跨国企业逐步发展为一家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若未来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不能形成高效完善的跨国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公司将面临因管理控制不当遭受损失的风险。对此,公司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开展并萃取出系统化、工程化的组织变革理论、工具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通过变革,公司在国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提高了人均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强有力地实现管理团队改善,降低国际化管理风险报告期内,另外由于上游锂、镍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可能会带来存货跌价损失等风险。终端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波动,可能带来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随着公司业务中以外币结算的业务逐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公司面临汇率波动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在海外产能布局和技术及产品研发方面持续发力,投资规模较大,资金需求增加。对此,公司建立了较完备的资金管理体系和制度,对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性风险进行严格管控,通过开源节流、管控应收款等措施以保障现金流的稳定。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这一行业的持续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性、购买成本、充电时间、续航能力、以及配套充电设施的不完善等。此外,考虑到近期行业内外的一系列新动态,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欧洲和北美区域出现的电动化放缓趋势,以及海外政策和贸易壁垒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需求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剧。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可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产生较动。进而影响动力锂电池厂商对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有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锂电池又可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等技术路线。近年来,高镍三元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得到部分国内和海外终端车企的积极应用,但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不利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与推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方向为三元正极材料,同时,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和储备磷酸锰铁锂、钠电、富锂锰基等多种正极材料相关技术和产能。另外,公司与行业头部的下游电池厂、终端车厂均保持了紧密联系,能够较为及时地把握行业需求动向,多路线布局叠加掌握市场实际需求的策略,有效降低了行业技术路线变动风险对公司未来持续经营的影响。公司正在加速落地全球化战略,在不断开拓国际客户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推进海外办事处、生产基地等项目,但境外业务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可能会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带来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罢工、动乱等导致生产或供应中断;当地宏观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当地的劳工、税收、进出口、投资、外汇、环境等相关法规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当地政府外交政策出现不利变化等。国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法律体系等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不排除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营过程中,面临当地相关政策变动等带来潜在经营风险,若海外项目当地的投资、税收、进出口、土地管理、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海外建设项目将面临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建设完成的风险,进而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对此,公司基于在韩国投资经营多年所积累的较为丰富的境外投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制定了切实的战略规划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为应对宏观环境风险做好了充分准备。公司会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环境、政治局势,对投资标的的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法律体系等开展定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将遵守当地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保持与当地政府的积极沟通,最大程度减轻宏观环境风险对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正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及产品成本。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开拓和创新,公司形成了领先于业内的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优势、客户协同服务优势、工程装备开发及产线设计优势、国际化布局优势等多项综合竞争优势,具体如下:在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所开发的高镍、超高镍多晶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领先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产品中,近年来,随着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上车,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持续提升。在持续扩大高镍三元材料竞争优势的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目前,公司已掌握磷酸锰铁锂、钠电等正极材料核心技术,拥有相关多项权属清晰的专利。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已在动力、两轮、储能和消费等应用领域实现销售,混用体系已完成国内两款车型的工信部备案,纯用体系亦获得海外电芯客户定点认证。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已与近百家下游客户完成送样验证,累计出货达近百吨;聚阴离子材料已正式量产并获得知名客户的扩产需求。公司整合中日韩跨国研发团队与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推动现有产品品质提升。公司实行“前沿技术研究、在研产品开发、在产持续优化”的研发策略,除对量产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升级之外,还开展了多项前沿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在固态电池适用的改性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等新材料开发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满足电池企业及经济社会对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正极材料需求。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锂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均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持续推出多代高镍产品,率先通过国内外多家主流锂电池厂商的认证程序,并实现首家量产,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公司与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长期服务、配套开发的合作关系,通过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更加准确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保证了公司业务方向的准确性。在全球化战略指引下,公司正加速导入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功导入日韩、欧美头部电池厂及车厂的供应体系。未来,公司在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主要客户的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与国际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签署技术合作协议、长期供应协议,实现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公司建立了工程事业部和设备公司,规划在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装备创新、工程管理整合等方面持续提升工程技术和装备领域壁垒。当前,公司高镍产线可兼容超高镍材料、钠电正极材料、镍锰二元材料等,为提升产线优势,公司深入进行装备技术的预研及储备,聚焦核心设备自主开发制造,开展“前驱体—正极”一体化新工艺设备及工程产线技术研究,推动新型装备产业化应用;推动新产线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导入,提升产线整体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强工程管理能力,提升产线稳定性与合格率,实现项目的快速扩建,降低产线、掌握绿色经济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优势公司在掌握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一体化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领域进行积极布局,形成了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与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公司具有“NiCoMn金属回收技术”、“Li2CO3回收技术”等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核心技术,通过无机酸溶解、除杂、共沉淀等方法回收可使用的镍、钴、锰、锂元素材料,综合回收率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投资的合营子公司TMR株式会社已实现了锂电池废料回收利用业务的成熟应用,是公司向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领域扩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此外,公司在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在避免环境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前驱体生产的生态循环经济。公司实现了多产品布局,不仅是在三元正极进行不同系列产品开发,在磷酸锰铁锂、钠电等正极材料均有布局,是行业内少数进行市场全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生产商。公司通过三元、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三大正极材料,实现“高、中、低端”材料全覆盖,满足动力和储能两大市场全面需求。公司的高镍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高镍三元与磷酸锰铁锂的系列掺混产品和磷酸锰铁锂纯用产品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低端市场和储能市场,钠电正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储能市场。公司的多产品布局和多应用场景覆盖,为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和开辟第二成长曲线、独特的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公司由拥有二十余年锂电产业成功创业经验的中韩两支团队共同组建,已形成成熟的细分领域并购整合工具体系,拥有跨文化、跨地区的企业整合、延伸及完善产业链的能力。2021年12月,公司收购国内首家开发与量产陶瓷回转窑装备公司凤谷节能,提升工艺装备与正极工艺技术的匹配性,提升正极材料制造壁垒。2022年3月,公司与湖北省仙桃市平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锂电正极材料上游产业以及电池制造、应用和回收循环产业,实现协同化的产业布局。2022年7月,公司收购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公司斯科兰德,此次收购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在新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将继续发挥产业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不仅聚焦于三元正极和前驱体,还会向上游、横向和下游开展投资,实现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创新协同和战略协同。公司是首家在海外建设高镍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的国内正极企业,目前韩国基地已建成2万吨/年的高镍正极产能,产量持续稳步提升;同时,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全球知名的电池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与日本、韩国及北美顶尖的锂电客户签订了框架合作、技术合作等协议,向欧美客户的出货也在显著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海外客户销量占比17%,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6个百分点,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产品导入的海外终端车型数量呈现多样化,为公司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打造了显著的领先优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投入约37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与美国签订FTA的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取一定比例的补贴。韩国位列FTA国家名单中,可享受该国新能源车补贴。公司韩国基地在研发技术、生产制造、商务沟通等方面贴近国际客户的需求,随着韩国工厂的产能释放,将推动公司与日韩客户的战略互动,并辐射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市场,服务于国际客户以及中国客户的海外工厂,真正做到拥抱客户、服务全球。另外,海外产能也有助于公司降低供应链风险,保障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产品和供应链多元化解决方案。公司将借助韩国基地投建、经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公司经营的国际化、供应链的国际化、平台的国际化以及团队的国际化,建立海外运营体系,实现全面国际化转型。除韩国布局之外,公司还成立了北美办事处,欧洲基地的收购也完成了收尾工作,能够满足欧洲对于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全球布局正在加速落地。公司积极应对外部市场变动,承接集团战略落地,多年来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结合本行业业务发展特点,开展并萃取出系统化、工程化的组织变革理论、工具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当前已具备及时响应外界市场变化、持续提升组织效率的组织创新能力。同时,经过多年对本行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律的探索与积累,公司已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大量招聘并培养优秀校招生,同时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形成行业人才高地,持续不断为公司未来发展供给高素质人才。
特朗普突发,所乘飞机故障!补偿近10%,近3万股东“喜迎”退市!下周解禁超500亿元,这5股压力最大
已有13家主力机构披露2024-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794.60万股,占流通A股18.37%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2.54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8.36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02%,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4.16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小于0.01%,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真实的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